2020年,蒙医药事业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发挥优势,蒙医药有效参与新冠肺炎治疗。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在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之初,组建了包括蒙医中医专家在内的医疗救治组,参与预防、救治和恢复期康复指导,蒙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出独特优势。
——文以化人,守护传统蒙医药文化。内蒙古5个传统医学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所)的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和蒙医传统正骨术,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的蒙医正骨疗法,科尔沁蒙医文化研究会的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
——以法为径,为蒙医药发展护航。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批准通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通辽市蒙医正骨保护条例》,由通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条例的制定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市蒙医整骨保护传承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助力健康通辽、法治通辽建设。
——守正创新,打造蒙医药国际交流纽带。第六届蒙医药产业博览会以现场活动与智慧数字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在我市举办,这也是国内首次以蒙医药为主题的线上云展会。我市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蒙医药产业博览会,博览会成为传播蒙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蒙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桥梁纽带。
——优化格局,具有蒙医药特色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兴起。为方便患者就医,优化就诊流程,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开设了互联网医院,结合蒙医医院服务特点,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整合资源,推动蒙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随着京蒙“北京蒙医康复医院”揭牌成立,传统蒙医蒙药开始进京服务首都人民。北京蒙医康复医院以“蒙医康复”为定位,积极推进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合理利用小汤山地热资源,打造北京首家以蒙医药为主的特色康复医院,形成蒙医药特色服务品牌。
——走出草原,让蒙医药事业开启新征程。由内蒙古民族大学奥·乌力吉教授和卢国荣教授主编的蒙、汉、英、日、俄五种文字版《蒙医药学概要》一书,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有效促进了蒙医药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让世界进一步了解认知蒙医药文化,将为蒙医药从草原走向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精准用药,确保蒙药饮片安全有效。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蒙医药独特炮制方法,提高蒙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保障蒙药安全有效,内蒙古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了《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的编制工作。
近年来,人们对蒙中医药服务需求日盛,蒙中医药服务正由主要提供医疗服务向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服务方向发展,以蒙中医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正向多层次健康保健方向发展,蒙医中医养生产品、保健理疗设备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通辽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把“培育通辽品牌、打造品牌通辽”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如今,作为天生“蒙字标”,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通辽市委、市政府将蒙医药产业作为“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蒙医药独特的人文优势、地域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将蒙医药融入发展特色经济、民族医药事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中,以蒙医药保护和传承为基础,以蒙医药创新和提升为重点,与“六个通辽”建设紧密融合,加快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着力打造绿色蒙医药全产业链及现代化产业集群。
蒙医药是蒙古族群众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我市作为全国蒙医药发展核心区,蒙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8万亩,拥有国内最大的蒙医药教学基地、最大的蒙药生产企业、最大的蒙药贴生产基地,年产蒙成药1500吨,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目前,全市共有10所研究机构从事蒙中医药科研工作。近5年,我市蒙中医药科研机构承担完成各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国家专利12个,鉴定科技成果17项。“中国蒙医药之都”实至名归。
(来源:通辽日报)